深圳热线

CMF报告:有效投资是实现GDP增速预期目标的关键

2022-04-22 13:17:48 来源: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网讯 4月20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发布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2年4月),本次会议聚焦“三重压力叠加超预期变化的宏观经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于春海代表课题组发布主报告。

报告表示,从2022年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来看,三重压力确实在生产侧、需求侧等等方面充分明显地呈现出来,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整个3月份又出现了很多超预期的意外变化,比如国际政治格局、国际地缘关系的演变,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进一步的演变,也有国内疫情的扩散,这些超预期的变化使得一季度3月份整个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具体来看,首先是疫情快速蔓延,特别是作为我国经济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的蔓延,对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带来的影响会非常大。其次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趋势,带来更大的成本压力和通胀压力。此外,国内外疫情防控政策的水平差扩大,对我国经济内外循环之间的联系构成威胁。

从经济的情况看,目前整个消费层面的力量还没有完全恢复。2022年一季度,最终消费对GDP拉动只有3.3个点,明显低于2014-2019年的均值。从社会零售人均消费来看,无论是社零增长情况以及人均消费的情况,都处于一个很低的增长通道上。背后的原因在于可支配收入增速的下降和居民消费倾向的下降。进一步考虑,背后是收入差距的影响,工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这三者的增长速度在疫情冲击下发生了一些非常明显的变化,财产性收入增速明显超过工资性收入增速,这会导致可支配收入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平均数不断扩大,总体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在当前,有人也提出所谓的房地产市场的维稳政策等等,但从消费层面看,考虑到过去多年间人们一直在探讨的高房价对消费能力的挤压,对消费倾向的抑制,对收入差距的助长,以及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拖累,从这些角度来说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仍要坚持“房住不炒”等政策导向。

在上述情况下,新一轮疫情对于尚未完全恢复的国内消费需求会构成较大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循环,无论是内循环还是外循环都应该有畅通的物流和客流,但疫情及相关防控措施会直接对这块产生影响。物流运输、人员流动和经济活动下降幅度变得更大的情况下,新一轮疫情带来的冲击可能要比过去两年当中的经验判断更大。

同样,在过去两年当中,在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下,事实上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他们在疫后的修复过程并没有充分的完成。一方面是疫情的冲击以及随后的常态疫情防控;二是叠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带来的成本压力,他们承受外生冲击的能力已经在持续消耗。在这种情况下,今年以来的压力又进一步加大,特别是3月份以来的成本冲击和新一轮疫情冲击,中小企业可能很难承受累计性的影响。

3月份以来,国内外疫情走势和防控政策方面的差异对我国经济内外循环间的联系构成了一些冲击。国内外疫情防控政策的水平差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出口形成相对比较大的冲击,过去两年中支撑我国出口快速增长的外需力量可能会开始弱化,阻碍国内供应链优势充分发挥。

另外,进入到2月份,特别是进入3月份,整个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明显提升。随着欧美主要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美联储“加息应对”创下历史新高的通货膨胀,导致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条件在收紧,主要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性明显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金融风险明显加大。

报告最后提出,展望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还将面临比较大的压力,需要在政策层面做出一些相对明确和有针对性的策略选择,建议如下:

一是畅通物流运输和人员有序流动是维持国内经济循环的重中之重。

二是有效投资是实现GDP增速预期目标的关键。基建特别是大型基建项目所要求的人员接触相对较少,有实现“闭环管理”的条件。在疫情防控压力加大的时间窗口,基建投资的意义尤为重要。

三是从订单、资金、税费和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等多个方面,给中小企业提供更加细致的支持。保住中小企业是保住市场主体的重点,也是保就业、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基础。

四是面对全球性通胀和高成本压力,地缘政治矛盾助长在上、中、下游企业之间,应该在生产侧和需求侧之间分担成本上涨压力;对冲和缓解特定行业和企业的成本上涨压力。

五是出台针对家庭的应急救助政策。

关键词: 我国经济 宏观经济 大宗商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