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热线

热议:透过百强区看未来城区发展四大趋势

2022-08-02 15:59:03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7月27日,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2022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暨2022赛迪百强区》。从省(区)分布看,2022年百强区仍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空间结构特征。其中,“东强西弱”的格局趋势有所缓解,但东部百强区个数仍占60%以上;同时,南方地区城区实力进一步增强,百强区个数达到87个,较2021年增加5个,“南强北弱”的格局趋势进一步加剧。

据了解,2022年百强区延续地区生产总值大于8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大于20亿元的“双门槛”。赛迪顾问预测,未来中国城区发展将呈现四大趋势。

万亿城区持续扩容


(资料图)

“五千亿城区”有望增加

202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5353亿元,是全国首个且唯一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的市辖区(除港澳台地区外,下同),相较2020年的13207亿元,仅在过去一年就实现了2146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量。按照当前的名义增速推算,浦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在未来五年有望突破两万亿元。

2021年,全国市辖区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第2~5位的分别是北京市海淀区(9501.7亿元)、天津市滨海新区(8760.15亿元)、深圳市南山区(7630.59亿元)和北京市朝阳区(7617.8亿元),按照年均7%的名义增速估算,以上4个城区均有望在未来五年跨过万亿大关。其中,海淀区和滨海新区距离万亿门槛只有一步之遥,预计1~2年内即可完成万亿突破。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市南山区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较2020年增幅多达1128亿元,发展优势在未来五年中将持续释放。

据统计,广州市天河区、北京市西城区和深圳市福田区地区生产总值均在2021年达到5000亿元以上。按照年均7%的名义增速估算,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在3500亿元以上的城区有望在五年内迈过5000亿元门槛,按照此标准筛选,深圳市龙岗区和宝安区、青岛市黄岛区、广州市黄埔区和越秀区、佛山市顺德区和南海区、合肥市蜀山区均有望在未来五年创建“五千亿城区”。

实体经济重要性凸显

先进制造业加速回流

当前,城市外扩趋势愈发明显,产业外迁、居住需求溢出所造成的中心城区“制造业空心化”现象,有可能促使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持续流出,进而导致中心城区失去产业生态的核心支撑,最终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可能仅存旅游、商贸、医疗和教育等。另外,随着中心城区现代化程度逐步升级,城区土地、交通、劳动力、环保等成本问题将愈加突出,部分中心城区的“制造业空心化”现象有向更大范围扩展的可能。

为推进实体经济发展,近年来,多个区域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以科技创新、产城融合、绿色低碳为导向,推动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都市工业”发展,制造业重回主城区速度明显加快,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南京等市纷纷释放出产业第一、都市制造业回流等强烈信号,从空间规划、产业更新、城市再塑等多方面多层次进行探索,都市工业将成为中心城区解决“制造业空心化”难题、重振城区核心竞争力、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抓手。然而,我国城市的中心城区面积普遍较小,且在履行政务办公、居民居住、商业贸易、医疗和教育等城市功能后,可用于制造业发展的土地要素相当紧缺,因此,未来五年我国中心城区发展制造业将有以下三大特点:

在产业类型上,回归中心城区的制造业将以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精密制造等产业为代表的都市工业为主,科技含量高、资源利用效率高、产品附加值高、经济贡献率高,且对物理空间需求较低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将成为中心城区发展制造业的主流选择。

在企业主体上,都市工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大多为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企业。科创经济的兴起催生了小型研发制造企业的发展,中心城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消费场景将使创新、制造、消费等各个环节更容易衔接。

在产业载体上,中心城区将持续推动工业上楼,在高层大厦中进行企业的生产、办公、研发、设计,实现产业相关企业最大限度集中在某一个区域内,有效引导产业高度聚集,促进都市工业从土地开发向产业开发、空间价值开发转变,实现城区经济的立体成长。

城市群都市圈成为主流

城区区位特征或将重构

“十四五”期间,新型城镇化将提升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水平,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疏密有度、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都市圈作为城市打破行政壁垒、谋求区域合作共赢的重要形态,将进一步发挥衔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承上启下”作用,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城市群和都市圈成为我国城市发展新模式的背景下,传统城区区位及城区功能角色定位可能产生较大变化,某些城市的郊区城区可能居于城市群或都市圈的中心区位。

未来五年,越来越多处在城市群和都市圈重要区位的“城市郊区”将被委以重任,成为推动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打破城市边界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此类城区应根据自身区位和自身资源禀赋特征,尽早谋划新定位新功能,主动提升自身显示度和贡献度,实现“城市郊区”向“城市群都市圈核心区域”的高质量转型。同时,传统城区区位观念中的部分中心城区可能在城市群和都市圈中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转型升级速度加快

主动参与高新产业布局

内陆城区在通过加快承接产业转移而寻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越来越重视所承接产业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近年来,多地聚焦经济建设主战场,出台了一系列通过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布局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和举措,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不是“来什么要什么”,而是主动对接沿海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城区自身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内陆城市参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发展带来了可能。近年来,内陆城区为抓住新一轮产业布局的重大机遇,从强化人才招引、建设拓展科研平台、加强产业基金引导、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维度持续发力,为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才提供综合支撑。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有助于内陆地区摆脱过去偏重凭借资源能源参与区域产业分工的路径依赖,其在国际经济循环中所处的区位劣势将进一步被淡化,而在国内经济循环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内陆城区纷纷围绕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目标,深度谋划、顶层设计、平台先行、重点突破,通过不断优化环境,走适合自己的转型发展路径。

未来五年,内陆城区将在创新资源储备、产业项目招引、两化融合发展等方面继续发力,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招引和传统工业数智化转型两大产业热点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布局。这些地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鼓励扶持政策将更加友好,城区之间对人才等创新资源的争夺将更加激烈。

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各城区要综合比较优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基础、防灾避险能力等因素,找准自身功能定位,力戒贪大求洋、低层次重复建设和过度同质竞争,不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环,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

(摘编自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暨2022赛迪百强区》)

关键词: 高新技术产业 赛迪顾问 先进制造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