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热线

环球消息!古人如何过“三伏”

2022-08-17 15:51:45 来源:石家庄日报

古人如何过“三伏”

砚边札记

□魏益君


【资料图】

三伏天气温高,潮湿又闷热。没有空调和电扇的古人,是如何度过热浪滚滚的伏天呢?

白居易《消暑诗》就非常具有代表性:“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一扇窗,一股清风,心静了,热气自然走开。

古人为了降温, 一般多用摇扇纳凉。古时,扇子被称为“摇风”,多用竹篾编成。它还有一个极其可爱的名字——“凉友”。

纳凉就是蔽日遮阳。在唐代,人们喜欢搭凉棚以避暑,尽管凉棚并不是唐代的发明,早已有之,但长安人在用凉棚避暑上更有创意。明高濂《四时幽赏录》记载了不少古人的夏时逸事。“避暑凉棚”说的就是当时京城人的纳凉现象:“长安人每至暑月,以锦结为凉棚,设坐具为避暑会。”

古人喜欢亲水纳凉,现代人依然夏日爱水。清顾禄《清嘉录》的“乘风凉”中称:“纳凉,谓之乘风凉。或泊之胥门万年桥洞,或舣棹虎阜十字洋边,或分集琳宫梵字水窗冰榭,随意流连……”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四的“六月”中,时临安(今杭州)人,有六月初六到西湖边集体纳凉的风俗:“是日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

酷热的三伏天,消耗人的体力,要适当补充营养。老北京人喜欢在伏天吃饺子、面条和烙饼摊鸡蛋,也是这个道理,即《民社北平指南》所称“初伏水饺,二伏面条,至三伏则为饼,而佐以鸡蛋”。古人过伏天“吃伏羊”不仅是达官贵人的做法,一般百姓亦是如此。《汉书》中亦有“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的记载。

古人在伏日将头年腊月窖藏的冰块取出,以供消暑。据史料记载,这项“福利”从唐朝起就已开始了,一直沿袭到清朝。宋代朝廷从初伏日开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明代还会在立夏日赐冰给文武大臣。至晚清,北京仍有赐冰之举,按照官员等级不同发放“冰票”。寒冰降暑大多是帝王将相和富贵人家,普通百姓很少能享用得到,只有减少劳作,在家里手摇蒲扇驱热。

除此之外,古人还提出夏日午睡的重要。清曹慈山《养生随笔》称:“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所以养阳。”中国自古被称为“瓷器王国”,为了避暑,瓷枕的出现就不奇怪了。瓷枕的枕面是一层釉,冰冰凉凉的,夏天枕在上面很凉快。

夏夜,古人常常被热醒,他们发明了床上降温三件套:竹凉席、竹枕、竹夫人。躺在竹席上,枕着竹枕,抱着竹夫人,夏夜就不再难熬了。

关键词: 岁时伏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