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中新社北京5月9日电 (徐文欣 徐昕彤)对海外华侨华人来说,文明互鉴是生活和工作的日常。他们带着中华文化的烙印在海外生活,践行文明互鉴之道。9日在此间举行的第十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上,多位海外华社负责人围绕“加强文明互鉴,促进中外友好”展开讨论。
5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上,多位海外华社负责人围绕“加强文明互鉴,促进中外友好”展开讨论。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新西兰中华文化传播基金会董事长甘开万是《中华简史歌谣》的作者,他用通俗易懂的歌谣,将数千年中华历史娓娓道来,用方块字诠释着文化自信。他认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民族融合史。每次民族融合都让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上,多位海外华社负责人围绕“加强文明互鉴,促进中外友好”展开讨论。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海外社会了解中国的渴望越来越强烈,我希望自己的书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历史、读懂中国先贤。”甘开万说。
澳华土著艺术研究会会长姚迪雄用一年时间环澳大利亚旅行,然后绘制一幅关于澳大利亚袋鼠的水墨画,并将画作取名为《两千袋鼠图》。姚迪雄与骏马相伴成长于新疆伊犁,他说,马是拼搏向上、奋进成功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路径之一。
图为马来西亚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颜天禄发言。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姚迪雄擅长画马,但最令他骄傲的作品是承载着中澳友谊的《人与自然——澳洲魂》。“这幅画用时超过21年,用丹青水墨记载着澳大利亚的山山水水。”姚迪雄说。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不是自说自话,而是双向奔赴。在泰国华人青年商会会长李嘉淳看来,老移民将中国的节日庆祝仪式与传统歌舞带到泰国,而华裔新生代则在泰国华人社团中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他说,在泰国的华社里,老中青紧紧团结在一起,架起“中泰一家亲”的坚实桥梁。
图为泰国华人青年商会会长李嘉淳发言。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将经贸、和平、友谊带到马来西亚;100多年前,我的祖辈从福建泉州出发前往马六甲谋生,将早期的落叶归根转变为落地生根,一代代华侨华人参与马来西亚的发展,也参与祖(籍)国的建设。”在马来西亚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颜天禄的努力下,鸡场街老街城区在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更多的中国元素也被马来西亚所熟知。
图为新西兰中华文化传播基金会董事长甘开万发言。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欧洲中国留学生创业基金会执行会长卢雅娟认为,从融通中外、知晓古今的认知优势,到理解差异、聚焦共性的诉求优势,到沟通联谊、架桥铺路的身份优势,再到内容多元、形式灵活的渠道优势,海外华侨华人要做文明互鉴的“转换插头”,将自身化作连接中外的介质;要做文化交流“变压器”,用适应性和保险性的方式打破文化间的隔阂。
图为欧洲中国留学生创业基金会执行会长卢雅娟发言。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卢雅娟说,龙是中国的瑞兽,但在西方文化中却是喷火恶魔。当和外国人说起中国龙,“Long”似乎比“Dragon”更能精准定义。因此,中西文化交流需要精准用词,需要敢于破旧创新。
图为中东欧中医药学会会长陈震发言。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图为澳华土著艺术研究会会长姚迪雄发言。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35年前,中东欧中医药学会会长陈震前往匈牙利参与中医合作项目,自此便留在当地,开启了推广中医药的漫漫路途。他出版匈文版中医药书籍、举行大型义诊活动,还创建了欧洲境内唯一符合欧盟标准的天然药物制药厂。陈震说,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在文明互鉴的道路上,也要辩文明之症,开思想之方,不能只有一副药方。(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