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热线

机器人产业再次迎来政策利好

2023-07-12 10:23:33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柴洁本报记者|潘晓娟

为加快推动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日前,北京市印发《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到2025年,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万人机器人拥有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创业活跃的发展生态。全市机器人核心产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相关资料图)

聚焦发展机器人“1+4”产品体系

《方案》提出,要高端引领,聚焦发展机器人“1+4”产品体系。着眼世界前沿技术和未来战略需求,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带动医疗健康、协作、特种、物流四类优势机器人产品跃升发展,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打造智能驱动、产研一体、开放领先的创新产品体系。

“1”是指要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方案》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开展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关键零部件攻关和工程化,加快建设北京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以人形机器人小批量生产和应用为目标,打造通用智能底层软件及接口、通用硬件开发配套设施等基础条件,集中突破人形机器人通用原型机和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关键技术,大力推动开源控制系统、开源芯片、开源仿真软件等研制和应用。以3C电子制造、新能源汽车生产、安防应急等典型场景应用示范为牵引,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开展产品攻关和产线建设。

“4”是指巩固提升医疗健康、协作、特种、物流四类机器人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方案》提出,医疗健康机器人领域,面向行业前沿和医疗应用需求,提升手术机器人全流程手术辅助能力;发挥首都医工协同优势,优化医疗器械注册和卫健医保政策,加大临床应用推广力度;协作机器人领域,突破整机轻量化、视觉增强、力感知、柔顺控制、自学习等关键技术,提升整机荷载能力,发展自适应协作机器人;开展复杂任务执行算法和末端执行器技术攻关,推动多自由度协作机器人智能化、柔性化发展。特种机器人领域,提高消防、安防与救援机器人等产品稳定性、可靠性,优化产品设计和加工工艺,降低综合成本。物流机器人领域,提升导航和运行精度,推动智能仓储物流机器人迭代升级,开发重载移动机器人,优化物流机器人应用环境。

提升机器人关键支撑能力

《方案》要求,聚焦机器人产业链关键环节,打通上下游协同、软硬结合的创新链条,增强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等基础支撑能力,推动机器人产业稳链、补链和强链。

强化人工智能大模型支撑。开发并持续完善机器人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挖掘应用场景资源,为模型预训练提供多样化场景数据支持。研发图像、文本、语音及力、热、电、磁等多模传感数据融合处理的大模型系统。针对各类机器人技术和应用场景特征,开发大模型高效微调算法,推动大模型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化应用,建设模型优化算法开源平台。

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基础通用技术方面,突破机器人系统设计、模块化与灵活重构、机器人云端融合等技术。人机协作技术方面,研发三维全息环境建模和高精度触觉、立觉传感等技术。软件基础技术方面,开发机器人操作系统,针对机器人研发、制造、测试和实际应用需求,研发通用支撑软件、仿真平台软件等技术。融合复用技术方面,探索人工肌肉、电子皮肤等新型结构的开发与应用,推动新材料、仿生技术、新型制造技术等交叉融合发展。

夯实关键零部件基础。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实施产业基础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综合性能,强化对整机的关键支撑能力。

实施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

为拓展机器人应用场景,《方案》提出,要面向医疗、制造、建筑、商贸物流、养老、应急、农业等领域重点需求,实施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开展一批“机器人+”应用示范,加快形成标志性场景、标志性服务、标志性模式和标志性业态。

《方案》提出,要发展“机器人+”体验模式、“机器人+”定制模式和“机器人+”推广模式。其中,“机器人+”体验模式主要面向医疗健康、智慧养老、安全应急等场景需求,支持用户联合企业建设“机器人+”应用体验中心,打造机器人创新应用“样板间”,扩大产品消费和应用;“机器人+”定制模式,聚焦制造、商贸物流、农业等特定场景需求,支持用户与企业组建应用创新联合体,研制面向典型应用场景的创新产品、系统解决方案,实施一批重大应用示范项目;“机器人+”推广模式,是整合机器人企业、用户、行业组织等多方资源,汇集各领域终端用户需求,开展常态化线上对接服务,促进机器人应用落地。

此外,为更好推动产业发展,《方案》还提出要深入完善机器人产业发展生态,优化机器人产业空间布局。围绕机器人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等产业环节,加快建设一批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机器人产业要素配置水平,建立“资源统筹—创新协同—环境优化”的产业发展新生态。立足产业组织优化和产业链协作,推动北京市机器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融合、产业布局和区域资源高效匹配,加快打造机器人产研结合示范区、产用结合集聚区,全面提升机器人产业对内吸引集聚和对外辐射带动的作用。

其中,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培育机器人优质企业。聚焦医疗健康、协作、物流机器人等领域,支持头部企业做大做强,引进1~2家国际一流的机器人整机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打造规模化产业集群。培育机器人新兴业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拓展业务模式,面向全国市场开展机器人融资租赁业务。推动企业拓展维修保养、二手交易与再制造等机器人后市场服务,鼓励企业提供机器人信息服务、远程运行维护等衍生服务,培育机器人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围绕“打造北部机器人产研结合示范区”“建设南部机器人产用结合集聚区”和“推动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三个方面开展行动,引入机器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独角兽”企业,重点承载前沿技术产业化和平台建设项目,优化机器人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生态,实现生产资源对接、生产过程协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合能力。

据了解,北京市将以《方案》为指引,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紧扣机器人智能化、仿生化、模块化发展趋势,加快打造产品创新和场景示范双驱动、生态优化和产业协同共联动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北京样板”,全力建设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有效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

关键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