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能培养出来一个优秀的孩子,使每个家长的心愿,但是很多情况事与愿违,很多情况,明明下了很多的功夫来培养孩子,最后却适得其反,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孩子学会了对抗,开始叛逆,这个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很多孩子越管教越摆烂呢?其实很多情况是我们方法不对,总是想拘束孩子,以自己的评价标准附加到孩子身上。到了最后身心疲惫,孩子也彻底摆烂。
教育孩子
其实问题的根源,藏在“管”的方式里。孩子就像弹簧,你压得越紧,反弹得越厉害。过度管控最直接的后果,是剥夺了孩子的控制感。生活中总有家长把“为你好”挂在嘴边:“必须七点起床”“这门兴趣班必须报”“周末不准出去玩”。可孩子不是提线木偶,当他发现自己的想法、感受、选择全被忽略,就会用“摆烂”反抗:反正我说了不算,那就干脆不做。就像被安排好所有行程的旅行,再精彩也让人提不起劲,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
更深层的原因,是价值感的缺失。家长盯着孩子时,眼里往往只看到“问题”:“字写歪了”“速度太慢”“又玩手机了”。批评多了,孩子会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对,慢慢形成“我反正做不好,不如不做”的心态。有个妈妈总说孩子“拖拉”,每天放学都要盯着写作业,后来孩子干脆说:“你盯着吧,你说怎么写就怎么写。”当学习变成“为家长完成任务”,孩子自然没动力主动做事,摆烂成了逃避否定的保护壳。
情绪对抗的积累,也会让摆烂变本加厉。家长越急躁,越容易用指责、命令的语气说话:“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我都说了多少遍了!”这些话像钉子一样扎在孩子心里,让他觉得家长爱的是“听话的自己”,不是真实的自己。于是故意对着干:你让我快点,我偏慢;你让我认真,我偏走神。这种对抗看似是孩子叛逆,其实是在喊:“你能不能好好看看我?”可很多家长只看到孩子的“不乖”,接着变本加厉地管,陷入“越管越对抗”的恶性循环。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过度管控会让孩子失去试错机会。家长总怕孩子走弯路,于是把所有“坑”都提前填好:“别选这个兴趣班,太难”“别和那个同学玩,会学坏”。可成长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孩子需要在自己做决定、自己承担后果的过程中学会负责。没经历过忘记带作业的慌张,就不会记得睡前检查;没体验过偷懒后的后悔,就不会明白坚持的意义。当家长把路都铺好,孩子反而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反正“有家长兜底,摆烂也没关系”。
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家长得先学会“退一步”。试着把选择权还给孩子:让他决定写作业的顺序,选择周末想做的事,哪怕偶尔选错也没关系。就像学走路的孩子,你扶得太紧他反而不敢迈步,松开手才能学会平衡。
更重要的是看见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只盯着结果。孩子写作业慢,但比昨天专注了十分钟;练琴错了音,但坚持练完了整首——这些微小的进步都值得肯定。当孩子感受到“我做得好时会被看见”,才会有动力做得更好,而不是用摆烂掩饰不安。
最后别忘了修复亲子关系。少点命令,多点倾听:“你不想写作业,是不是遇到困难了?”少点比较,多点接纳:“你有自己的节奏,妈妈不急。”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对抗自然会减少。
教育孩子就像种植物,你不能强行把枝叶掰向你想要的方向,只能浇水、施肥、给阳光,让它顺着自己的生长规律长大。管得太多,反而会扼住成长的力量;适当放手,才能让孩子长出主动向上的勇气。毕竟,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被管出来的”,而是从内心生出来的动力。